江智猛:月港文化守护者

2021-07-16 09:59   来源: 电商观察网

江智猛:月港文化守护者

一、月港:600年前的“大明第一港”

       大明隆庆1567年—— 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

       在倭乱、民间抗争的强大压力下,在广州、福州、宁波诸港朝贡贸易萎缩情形下,月港在地利、人和之际,遇到了好天时,明政府取消“海禁”,在月港设立县治,准贩东西洋,开放了民间海外贸易,月港成了大明王朝唯一合法出海贸易的港口,史称“大明第一港”。

       月港,崛起于龙啸虎吟,风云际会,成为名闻遐迩的国际大都市,外国人眼中,漳州月港俨然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这不是美丽的传说,而是壮丽的诗篇。

 

 

       月港,这个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帝国荣光的东方港口,汩汩而流的九龙江水,不会忘记;寂寂无语的老码头,不会忘记;蠕蠕千年,枯坐江底的沉泥,不会忘记! 

      走在月港村社内一条悠长而又平静的古街上,看到几十家数百年前的旧商行鳞次栉比,灯笼摇曳,虽满目沧桑,却散发着盛世遗风,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当年海上贸易的繁华景象。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月港?600年前,这里究竟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站在临江海堤,码头、港湾,逐渐露出身形,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远处的停泊仿佛是艘艘大帆船,满载着东西洋的番银、香料、胡椒、花生、玉米、番薯远道而来,又似乎沿着东十八贸易条航线鼓帆而去。

      历史迁徙,月港特定的地理条件决定,旧时风采只能在记忆中寻找。由于当时月港的古码头地处九龙江中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淤堵,码头早已不见踪影,临江古街,商店鳞次栉比,建筑形形色色,早已不复当年的景象。

       一个愿景始终萦绕在江智猛的脑海:今天,我们这批月港的传人,应该让月港文化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迸发出应有之光,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内心的圣殿与荣耀。

 

 

 

二、张燮:跨越时空的神交

       六百年前那个夜,月朗星稀,喧闹的月港忙碌一天,不知疲倦的汉子们,盘坐一起,谈笑风生。他们中有船主,有海商,凭江临风,好不自在。其中一位气质儒雅的读书人,时而倾听,时而颔首,对大家讲述的内容如痴如醉。

      他叫张燮,明代举子,虽名噪一方,却不恋仕途,偏偏要为家乡立传。他毅然选择退隐乡里,定居锦江,侍奉双亲,著书立说。天启年间,朝廷推举张燮入朝编撰《神宗实录》,他坚决拒聘在当时儒生视为读书人终极目的的入仕。当时的海澄知县和漳州府督饷别驾聘请他编撰一部综述当时月港盛况,月港与世界各地交通、各地风物的大书,他欣然应允。这就有了后来长达十二卷的《东西洋考》,来自血液中的家乡情怀,成就他那部月港巨著。史学家称之为“开采访之局,垂不刊之典”、“补前任所未备”。这是张燮对那个故园的承诺!

 

 

       六百年后的这个夜,夜深人静,窗外路灯透亮,仿佛能照见白天的繁华。海丝办,龙海石码古街上的一座小楼,一个汉子全神贯注地翻阅着张燮《东西洋考》,这部早已泛黄的大古籍记录着一个大时代跨越风浪的繁华、富庶,和普通百姓的生计。

      他叫江智猛,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海丝办主任。他喜欢送走白天喧嚣之后,安静地在自己的空间,痴迷于心中的“张燮”。他说,张燮是自己心中的神,祈盼自己是600年前的他。

      犹如穿越时空的安排,两位钟情于茫茫海洋的汉子,彼此相约,一起聆听和眺望:600年前的月港,宝贿填舟、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驰,豪民商舶、扬帆外国,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产越洋过海,远销他乡;白银香料、番薯烟叶、异兽奇药,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四方商客每天如潮水般涌到月港行市上,喧嚷中夹杂着不同地区的话音,港外小屿,大船小驳。 彼时这里,码头妇孺翘首期待男人归来,商贾拥挤推搡,等待抢购上岸第一票物资,真的是“农贸杂半,走洋如市,朝夕皆海,酬酢皆夷产”,东西方商品在此交易,多种文化在此融合。

 

 

三、为“月”:衣带渐宽终不悔

       江智猛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父母是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但是闽南文化的气息,从小根植于他的躯体中。与生俱来的禀赋,让他很早就有些与众不同。小学没有毕业,他就喜欢写写画画。乡邻办寿礼,先生忙着登录亲友礼单,他在一旁静静地揣摩,横竖撇捺,记在心里,回去再模写,竟是有模有样。那年冬天,临近春节,家里索性就在集市上摆张几案,他卖起了春联。小先写春联啦,一下子好奇的人都涌过来。2毛钱一副,连纸带写,一个寒假,他赚了10多块钱,算算计酬,可以过半个春节。自己用文化为家里添补柴米油盐,感觉很有成就感!小小年纪的江智猛就觉得,文化不一般!

       1986年,江智猛以“全国中等师范学生书法大赛第一名”的佳绩,从龙溪师范毕业,分配在沿海渔村当小学教师。闽南文化滋养下的月港,文化散落着每一寸土地。作为古月港中心所在,龙海民间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有纵论诗文的,有乡间小曲的,而江智猛却对文化情有独钟,手捧一本小人书,恍如隔世,遥遥换了人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江智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教书之余喜欢搞些文学创作,写写散文诗,练练书法,因此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平日里有文化活动,大家都会相互通知参加。有一天,文友中拿来几张纸,写的大概是当时的龙海县委宣传部和厦门大学搞了个月港研讨会,邀请了很多专家来参加的内容。从这个小材料,江智猛第一次知道家乡有“月港”这个地名。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澄一位本土文化人在家筹办了个月港文化沙龙,周边青年文学爱好者以此为平台进行交流学习,江智猛是常客。沙龙上,大家激情的碰撞,越发点燃他对古月港的好奇,和对月港文化的迷恋,其乐融融、其心惟惟。

       活动之余,江智猛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就约了几个好友到海澄帆巷去看“月港”,粗略了解到祖辈先贤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无以为继,劈波斩浪,乘风挂帆,漂洋过海,向海求生。月港,顿时深深扎进他的内心,是震撼,是澎湃。

      从此往后,听到“月港”两个字,江智猛对家乡就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月港,这个小小的港湾,犹如巨大的磁场,强烈地吸引着江智猛在几十年的沧桑岁月中,无怨无悔、无私无尽地挖掘与弘扬月港文化。

 

 

      追问月港,朴素的情感需要理性的支撑,需要严谨的学术能力去保证。一直以来,在史学界颇有威望的厦大的杨国祯、林仁川、李金明教授都对这个爱学习的年轻人,颇有好感,不仅仅在各种学术论坛上,私下里,还在他们的家里给予指导。教授们对这个求知若渴的年轻人,毫无保留,在方法上,方向上,材料上,都提供帮助。教授们的关心和帮助,推动江智猛踏上月港文化治学的征途。他开始廓清月港的基本文化元素,逐渐重视史料搜集整理,注重月港遗址的踏查、考证。

 

 

       2008年,江智猛调到文化局,分管文化工作,保护、传承、弘扬月港文化自然就成了他的份内工作。每次出差培训开会,搜查考证月港历史文化就成了他的最爱,书店、藏馆、斋阁,广收博采、去伪存真,从那里他查阅、摘取了月港的各种古籍史料百余种。多年来,书法艺术追求中沉淀了文化修养、文化品味,使他游刃有余地穿行在各种典籍的解读与汲取。工作之余,他沉浸在各种资料,构建心中的月港;双休日,他在古月港的遗址上,走、看、问、听,曾经的月港七个临江古街,链接七座码头,七座古庙,江智猛用足迹一道道,目光一遍遍梳理。

 

 

       2015年夏天,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推动下,修缮复活月港的工程正式启动。豆巷村沿江店面的改造、码头的清淤、沿江木栈道……烈日炎炎之下,工程顺利展开,而他,白天与项目施工人员一道商量,某处原来是个什么样,存在什么问题,可以做成什么样,大到规划,小到细节,他循循疏导,丈量、计算、汇报、沟通,不遗余力,亲力亲为。夜晚与文史专家们为伍,图纸、资料、构建、样式,不厌其烦,周密思虑。月港每一扇窗,每一处石雕,每一条巷道……都要小心翼翼。他的脑海中,装满了月港的沟沟坎坎,装满了穿越在月港的大小人物,也激荡着大帆船在海浪中相互守望的情形。

       复兴之路艰难,一介书生,既要参与策划、修葺,又要搜肠刮肚搞踏查、考究。好在书生也是汉子,闽南人的精神就是拼。智猛利用所有可能的机会,所有可能联系的线索,找寻关于月港的史料和佐证,月港充溢在他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空间。

 

 

       月港临江海丝馆,留给世人的,是月港浓缩的记忆。江智猛从海丝馆的题匾,到展馆图文的书写解说,从各种典籍和史料,到番银瓷器、缰橹器物,从日常习俗的记载到祭祀礼仪,无不用心揣摩。艰苦的用心,艰辛的汗水,浸蘸对月港的情怀,饱含对月港的挚爱。他把有限的时间记忆,融入海丝馆的字里行间、屋檐瓦砾。只因为他太爱月港这块土地,和月港上的血脉。

       走进浩渺的历史中,一轮明月,如歌月港,清澈地进入脑海,但是,沉寂在古籍与文献中的月港,文字表述佶屈聱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酸甜苦辣的生活并没有改变江智猛对月港的感情、虔诚和付出,作为一位在书法、诗联、文学上都有一定造诣的艺术家,他常常用多彩的笔墨再现月港,用曼妙的诗句咏赞月港,用生动的讲堂述说月港,用泛黄的纸笺抒写月港。见到熟悉的人,他常常说那一句话:月港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对月港的感情一以贯之、与日俱增。当然,他也感恩月港,让他的内心拥有了一片广阔而纯静的天地,月港与他,不离不弃。

 

 

 

四、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江智猛隐约感到:大时代成就月港百余年盛景,新时代也为蛰伏的月港,做好圆梦复兴的准备。

       2013年,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徐徐地拉开序幕。月港,这个承载一个国家的近代史发端,第一次以国际化的视野,与世界融合的出发港,在新时代重新唤醒古老的海洋记忆。

       是年,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成立,别无二选,江智猛成为创会会长。保护月港遗址,助推月港申遗,弘扬海丝文化,成为他的担当与使命。修遗址、复原貌、开论坛、创报刊、助申遗,重振月港雄风。他明白:复兴月港,不只是个人的情怀,而是责任,历史赋予龙海人民,历史赋予有情怀的文化人责任和愿景。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月港复兴进入崭新阶段,曾经在西班牙工作的著名学者于小平,提出跨国申遗的设想。2018年11月他在西班牙《侨声报》上刊文《中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综述”》,正式提出“由中国、西班牙、墨西哥、菲律宾四国联合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江智猛积极响应,组织了5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月港参与“太平洋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的签名倡议书。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后,中国再添一颗世界文化遗产明珠,月港走向跨国申遗的路线图更加清晰。

 

 

       月港、月港、月港……月港申遗的锣鼓声敲响!

       一批一批的客人,来到月港海丝馆、来到督饷码头、来到临江古街。周末,江智猛来不及喘一口气,刚刚结束上午客人的参访,还未歇脚,下午客人又要来啦,都指名要江智猛解说。客人们来参访月港,不约而同要见这位痴守月港文化的汉子。他是月港文化的信使。

 

 

      小雨淅沥沥,一丝海风飘过,江智猛领着客人慢慢地走在古街,家家户户门前的竹帘支棱着,望着这用来挡风遮雨,辟邪祈福的片片珠帘,江智猛引领批批客人,进入月港世界。30多年来,他总有上千次来到这里。这里安放着他的热情、他的智慧,他的才识,他引领着客人,如同张燮引领着他一样,走进月港,走进沉寂在这片土地深处的骄傲与辉煌,他们一起大踏步汇入时代洪流,向海图强。

《求是》杂志 周迎春于鹭岛

 

 


责任编辑:李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电商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